公募基金经理大变局:新老更迭下的行业转型

2025年4月1日 15:22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经历着深刻变革,基金经理群体的结构变动,成为洞察这一变革的重要窗口。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5 年 3 月 27 日,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突破 4000 人,较 2020 年末实现翻倍增长。然而,与之相伴的是,行业 “新陈代谢” 明显提速,2025 年前三个月,“清仓式” 离任的基金经理多达 85 人,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新老交替:规模扩张下的人才流动
2025 年开年以来,公募基金新聘基金经理超 130 人,推动在任基金经理人数突破 4000 人。与此同时,离职潮也悄然来袭,多位 “绩优大佬” 告别公募舞台。3 月 12 日,华商基金公告周海栋因个人原因 “清仓式” 离任,彼时他在管基金规模超 290 亿元,占华商基金权益类管理规模的六成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宏利基金王鹏、富国基金谢家乐等知名基金经理,也在今年加入离职行列。
过去,公募行业热衷于打造 “明星基金经理”,头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可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但这种过度依赖个人的模式,在市场波动面前不堪一击。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后,基金往往遭遇大规模赎回。以丘栋荣离职为例,其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基金在 2023 年四季度被赎回超 40 亿份,公司整体规模缩水近 30% ,凸显出投资者过度绑定基金经理个人,而非认可公司投研实力的弊端。
背后动因:薪酬博弈与市场变迁
一方面,降薪限薪传闻在公募行业持续发酵。部分头部基金公司高管透露,行业薪酬逐渐向银行、保险靠拢,部分基金经理实际收入下降 30% - 50%。在此背景下,绩优基金经理面临抉择,要么接受降薪,要么跳槽至私募等薪酬更高的机构。与此同时,中小基金公司为吸引人才,推出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等举措,给出更具弹性的薪酬包与更大的决策权,加剧了行业人才的重新分配。
另一方面,A 股市场波动加剧、板块轮动频繁,对基金经理的适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风格单一的基金经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业绩持续落后。2023 年规模缩水超 50% 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约 30% 的基金经理在 2024 年离职。同时,基金公司考核机制愈发严格,如北京某公募要求基金经理三年业绩排名进入行业同类前 50%,否则可能被调岗或离任,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 “新陈代谢”。
未来趋势:团队协作与系统竞争
面对行业的变化,部分头部基金公司开始推行投研团队协作机制,淡化个人标签。沪上一家大型公募将行业研究、宏观策略与基金经理决策分离,基金经理更像 “组合建筑师”,降低了单一人员变动对产品的影响,减少决策失误风险。
头部机构还积极构建 “平台型” 投研体系,搭建智能投研平台、建立行业专家库。某大型公募的智能系统能实时跟踪全球宏观数据、产业链变化,为基金经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模式下,基金经理从 “个人英雄” 转变为 “资源整合者”,行业对明星的依赖将逐步降低。
多位公募机构人士认为,基金经理队伍的 “新陈代谢”,是公募行业从粗放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尽管短期内,明星基金经理离任等问题会给市场带来困扰,但长远来看,团队化投研、制度化考核等变革,将推动行业迈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