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准入到召回管理,近期,一系列针对智能汽车的监管政策密集落地。政策的衔接与互补,释放出监管部门以规范促发展的明确信号。
在11月21日开幕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汽车研究所副所长黄宏成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汽车已经开始进入“强监管时代”。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乘用车L2级(组合驾驶辅助)新车渗透率达到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为11%。与此同时,智能汽车领域潜在问题也逐渐显现,夸大宣传、OTA在线升级不规范、生产与准入标准脱节等,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先后向社会征求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认证管理办法》等陆续出台。
黄宏成认为,在智能汽车赛道上,中国领跑全球,这也导致在政策法规上缺乏可参照和借鉴的范本。当下,中国正在强化相关的监管,一方面是“打补丁”,例如针对电动隐藏门把手出台的新国标,另一方面则是提前布局和完善,比如严格规范车企的远程升级(OTA)等。
对于“打补丁”的政策法规出台,黄宏成强调,政策滞后于新兴技术不是智能汽车行业独有的现象,而是产业普遍规律。因此,政策的出台需要谨慎考虑,不恰当的提前布局,甚至可能遏制技术创新。他强调,政府监管的核心是要通过准入标准、过程规范、事后追责等手段,为企业划定一条“红线”。
2025年11月24日 07:54 作者: 吴遇利 来源: 澎湃新闻风险提示: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数据源于市场公开信息。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应谨慎评估风险。股票和基金投资存在风险,投资需谨慎。